《构成基础》课程标准发表时间:2022-04-18 16:38 《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英文名称:Graphics Constitute 学 时 数:理论13 /实验47 学 分:3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民族工艺品制作 先修课程:素描 色彩 考核方式:考查 ㈠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性质:构成Ⅰ是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中基础课向专业课承上启下关键阶段,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设计创作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地位:本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开始阶段,处于素描和色彩两大基础课之后,基本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包括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大部分。是以纯粹的构成手法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它培养学生对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创造性构思和造型能力。 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培养他们的造型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以后的版式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㈡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 一、构成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 二、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掌握) [一]点线面 1、点的性质及作用、点的错视 2、线的性质及作用、线的错视 3、面的性质及作用、面的错视 三、平面构成的美学法则(理解) [一]对称与平衡 [二]节奏与韵律 [三]变化与统一 [四]对比与调和 四、基本形的构成及骨骼形式 (掌握) [一] 基本形 [二] 骨骼 五、平面构成的构成法则 (掌握) [一] 重复 [二] 渐变 [三] 发射 [四] 近似 [五] 变异 [六] 密集 [七] 对比 [八] 空间 第二部分:色彩构成 一、 色彩的基本知识 (了解) [一]色彩的概述 (了解) 1、色彩构成的概念 [二]色彩的三大属性 (掌握) 1、色彩的分类 2、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与波的关系 3、色彩的明度变化 二、色立体 [一]孟谢尔色立体 (掌握) [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三]日本色立体 三、色彩的混合(了解) [一]加色混合 [二]减色混合 [三]中性混合 四、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掌握) [一]色彩的对比 1、色相的对比 2、明暗的对比 3、纯度的对比 4、冷暖的对比 5、同时对比 6、面积对比 7、综合对比 [二]色彩的调和 1、色彩调和的概念 2、色彩的调和手法 五、色彩心理构成(掌握) [一]色彩心理 [二]情感配色法 ㈢实验(上机、习题课或讨论课)内容和基本要求 试验一 思考提问并完成一张抽象重复构成、一张单点发射构成、一张多点发射构成、一张近似构成、一张肌理构成和一张点、线、面综合构成。 要求:1、紧扣形式法则并体现各个法则的特点与美观性。 2、所有作业尺寸为25*25(cm),在白板纸或白卡纸上完成。 试验二 思考提问并完成表示色彩心理的一组构成练习、色立体一幅、色彩推移构成一组、色彩对比构成一组、色彩调和构成一组 要求:1、要求作业能体现出学生独立的运用色彩属性、色彩性质、色彩配置以及色彩对比、调和等。 2、所有作业尺寸为25*25(cm),在白板纸或白卡纸上完成。 ㈣课程学时分配建议
注:如有涉及不到的栏目可以自行删除,如有遗漏可自行添加。 ㈤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本课程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掌握点、线、面的构成形式及形式法则,掌握构成的形式法则,了解构成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要求学生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思维,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的可变换性,解决感性认识色彩和理性认识色彩应有的区别,学会利用色立体调和理论,并能应用配色,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组合,配量,并创造出理想,新颖与审美的设计色彩。 ㈥有关教学大纲使用的说明 大纲使用的说明: 本课程重点在于形式法则的掌握。难点是如何知道学生科学地将理论研究运用到作业实践当中。既具有各个形式法则的特点,又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人想法,以及具有基本的美感,从创意思维到技术处理均得到开发与锻炼。所以要求学生对构成中的各个形式法则及色彩的对比调和形式都要熟练掌握,还要具体加强作业阶段的辅导并时刻与学生交流心得。同样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时间的基础尚不断总结和完善。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是学好构成的基本途径。 主要参考书: 1、《平面构成》 王力强 重庆大学出版社 05年7月第1次印刷 2、《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朝仓直巳 中国计划出版社 00年10月第1次印刷 3、《造型基础,平面构成》 张锡 机械工业出版社 06年1月第1次印刷 4、《色彩构成》 赵国志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5、平面港《色彩构成》 成朝晖编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6、《现代色彩构成》 姜海犁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7、《色彩构成》范小春 周小瓯编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