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发表时间:2022-04-18 16:37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专业 适用阶段:中职阶段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生开展导游服务工作入门课程。语言、知识、服务技能构成导游服务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建筑、园林、宗教、民族、风俗、风物特产等诸方面的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是导游服务的“基本源泉”。导游缺乏必要的知识,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本门课程其功能在于让学生对导游服务工作所需的知识先有一个面上的、基础性的把握,为学生今后的导游服务、讲解工作提供基本素材,也为学生今后深入研究、掌握史地文化等各方面知识提供理论基础和学习方法。毕竟,导游人员的看家本领就是尽可能多地掌握和灵活运用各方面知识,它是一个合格导游的必备条件。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根据导游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参考国家要求导游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展示教学内容。同时通过知识竞赛、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主题研究性学习、实地调研、小组简报、演讲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倡导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一体化、教学情景化、教学信息化,激发学生广泛涉猎、深入研究掌握各方面知识的兴趣。 本课程建议总课时数为90。 二、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能在导游中讲述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宣讲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成功经验。 ·能分析旅游活动、旅游业、旅游市场发展规律、把握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能在导游讲解工作中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解释性说明,为游客答疑解惑; ·能讲解介绍我国的民俗风情,在导游服务接待工作中尊重游客及旅游目的地的特殊习俗、禁忌,保证旅游工作的顺利开展; ·能讲解介绍我国著名的自然旅游景观的概况; ·能比较性讲解介绍我国四大宗教的基本情况,在导游服务接待工作中尊重游客及旅游目的地人民的宗教信仰; ·能讲解介绍我国古代建筑、园林的基本情况,建筑文化内涵,引导游客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的审美欣赏; ·能介绍我国烹调服务流派的基本情况,结合考虑游客的饮食习俗和禁忌知识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 ·能向游客介绍我国主要风物特产概况,为游客提供购物服务,促进我国、我省旅游商品的销售; ·能向游客讲解介绍我国旅游景区中所看到的名联,能结合游记名篇讲解著名风景区,增强旅游的文化品味,提高导游服务品质。 ·能向出境游的游客介绍台、港、澳地区的基本情况,同时在接待台、港、澳地区游客时能够进行简单的联系性、对比性讲解,尊重台、港、澳游客的风俗、宗教信仰,在导游工作中促进两岸三地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能向出境游的游客介绍目的地国家的基本情况,尊重目的地国家的风俗、宗教信仰,文明旅游。 (二)知识目标 ·理解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组织的概念、分类及发展状况、旅游热点问题; ·识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比较全面、系统地识记中国历史概况,导游工作应有的历史文化常识, ·理解中国民族概况、汉族的节日、部分少数民族的概况及其民俗文化知识; ·理解中国主要自然景观的地貌特征及其景观特点等基本知识; ·识记中国四大宗教基本知识;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基础知识; ·识记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特色、分类、组成要素、构景手段等知识; ·识记中国烹饪风味流派基本知识; ·识记中国著名的风物特产; ·识记中国汉字的演变、诗词格律常识、旅游诗词楹联游记节选; ·识记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概况; ·识记中国主要客源国概况。 (三)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细心踏实、勇于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具有乐于服务他人、开朗热情、谦虚谨慎的品质。 ·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广泛的辅助性知识。 ·培养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保护旅游环境。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实训项目安排表
四、实施建议 (一)参考教材 本课程选用导游资格考试教材,《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统编教材专家编写组 编,中国旅游出版社。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1)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导游服务工作中运用能力的培养,强化主题教学,注意围绕主题以任务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任务活动中不仅掌握各知识点内容,而且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在何时、何地、何处运用的认识。 (2)通过选用典型活动任务,由教师提出要求或做出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达成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2.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 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录像、实地踩点等方法,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情景化、教学信息化,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考核与评价 1.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模拟操作、课后作业、作品展示、阶段性测验等手段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评价。 2.强调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模拟操作、成果展示、作品交流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建议在教学中分单元—主题评分,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学习的训练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建议多校联合开发多媒体课件,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利用效率。 2.积极利用网络、图书、电子读物等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扩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空间。 2.搭建产教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旅游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阶段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让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五)劳动教育 1.我校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劳动习惯贯穿到实习实训中,将劳动素养融入到技能竞赛中,是我校教学的常态。学生通过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以及劳动实践的课程学习,在脑海里形成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初步印象。 2.从“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个方面融入劳动教育,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强技、以劳健体、以劳助创、以劳育美”,让学生在生产、学习、生活和社会劳动服务中接受劳动教育,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 3.将实习实训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培养“技能型劳动者”为目标,全面抓好劳动教育,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家庭服务、技能比赛、双创比赛等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增强劳动荣誉感和幸福感。 5.将劳动教育与旅游专业文化建设结合,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学以致用”的职业技能;将劳动教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规范严谨、敬业勤业”的职业道德。 (六)课程思政 1.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更具有实践意义,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培养学生执业能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力培育专业人才。 3.深入传统村落进行调研、挖掘传统古村落中的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设计旅游推广方案等,都是可行的实践,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4.教师可以针对每个章节制定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依据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模拟法,综合利用实训室、PPT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自主设计对话,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迎难而上,小组合作,锻炼学生坚持等品质。 5.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师生协作,共同完成应完整的项目,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工作、遵规守纪等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 6.引导学生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多方面介绍我国的景点,激发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鼓励学生立志工作以后以身作则,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三年制)。 上一篇《构成基础》课程标准
文章分类:
专业课程标准
|